|
我怎么越看越像《美国精神病人》原型,但和电影有出入的地方是主人公丑,工作压力不大,不爱健身,没杀男的 |
|
一共用三集讲的故事,却叙述得碎的跟什么似的。 |
|
Get了time square的那一段历史 |
|
手段极其残忍,动机匪夷所思。 |
|
Time Sqaure的红灯区历史科普 犯罪本身不值得讲三集 |
|
集中讲案件就好了,稀稀拉拉讲一大堆时代广场背景 |
|
唉,那些消失于黑暗之中的生命呀 |
|
时代广场的黑历史;Cottingham本人的经历已经犯案算是对现代侧写技术的一巴掌了吧?——从事高薪科技行业,有完整的家庭,个人成长期间没有明显的trauma,竟然成为仅有的几个可能犯下完美犯罪的连环杀手之一,要不是最后一次作案失手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抓捕他;无数的Jane doe不知道从何查起。 |
|
一边看一边起鸡皮疙瘩…. |
|
主创用了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了70年代时报广场周边色情行业的历史,然而这对于讲述时报广场杀手的故事来说并不是冗余。诚然,凶手从60年代就开始作案,但70年代的纽约一方面试图“正当化”色情行业,而另一方面却又加剧客体化女性(不仅仅是性工作者)并加以荡妇羞辱。这种表面看似自相矛盾、实质却是典型男权思维一体两面的氛围,教唆助长甚至掩盖了如Cottingham之流针对女性的连环杀手的罪行。
印象最深刻的是,曼岛警方最初在筛选嫌疑人时考虑过Cottingham,但因为他是个拖家带口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人男性,警方便自然将他排除在外,因为“这样的人是不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冷笑出声,“正常男人”当然是不会对同类做什么的,但对被他们视作所属物的女人,那可不一样了。 |
|
感觉比蓝可儿案子好多了。其实这些案子的出发点都不是讲死亡本身,而是讲一个案件发生背后的社会问题,和那些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人(精神病人,色情服务业从业者)……… |
|
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但是讲的确实太磨叽了,我停了好几次才看完。很讽刺的是警察,政客,女权主义者都没能解决时代广场性交易的问题,艾滋病解决了。 |
|
性交易的违法性以及警察的双标,使被社会边缘化的性工作者成为最容易下手的猎物 连环杀人案只是这棵大树结出的一枚果实 |
|
3.5/5,3集时长介绍了大量70s时代广场的背景,性观念开放浪潮让人们不再隐藏对性的讨论,peep show甚至live sex performance出现在时代广场,与之伴随的是黑帮、毒品、谋杀,而在这个生态圈最底层的性工作者不幸成为被连环杀手“捕猎”的对象。若不是80s女权运动的兴起,可能很多人都会被淹没在未结案件里。信息化技术、跨区协作、侦破技术、性工作者工作保护制度等等,让70s荒谬的serial killer golden age成为历史。 |
|
20221008。the deuce的纪录片版 |
|
一集就能讲完的东西硬是撑了三集,红灯区那点事翻来覆去的讲,极其的重复啰嗦。 |
|
七八十年代没有DNA没有ViCap没有健全的psychological profiling,州跟州之间还啥啥不知道,破案就是靠刑讯逼供不成?! |
|
动机有些无语,很大篇幅讲色情行业 |
|
案情不算复杂,因此填充进一些相呼应的历史,使整体可看性上了一个台阶。 |
|
look at the mess human has caused。
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但不是全部
1。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特别是那些落在3个sigma以外的)
2。Aids:监管和法律的作用不如自然的惩罚
3。保护性工作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合法化(但是如何处理其对社会的溢出效应,商务标准答案) |
|
真的难得有一部罪案纪录片这么难看进去的 |
|
还不错 |
|
案子本身的残暴倒是没有着力渲染,反倒成为时代广场黑暗史的一个重要的注脚,从结合当代的女权运动来看,有一定参考性和现代性,挺有启发 |
|
不在于抓案犯这个事情,因为整个过程可以说波澜不惊地搞定。真正有意思的,是过去的那段时代广场黑历史和时代留下的印记。 |
|
被纽约红灯区的历史震惊,还有最后杀手供出来杀了近一百个,而为人所知的,仅不到10个,其他的被害者至今都是jane doe…… |
|
时代广场以前是红灯区的科普 |
|
想不到时代广场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
|
对于6、70年代的纽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喜欢这种讲解案件结合时代背景的手法! |
|
可以看作是用一系列杀人案串起讲那段历史的纪录片 |
|
相关人士的心理变化过程,社会地理,经济环境,氛围,各种因素。剪辑上逐步凑成整幅,吸引人了解。还蛮好看的,特别听警察回顾案件,有时间序列的解析。毫无进展的时候也是毫无进展,耗费大量精力无功而返也不会刻意遮盖。 |
|
太可怕了 我还是不要轻易点开犯罪片 |
|
那時代的技術要抓住犯人很不容易,連監視器都很少,加上美國地廣人稀,基本上只能靠道德來抑制犯罪
相較於泰國的黃色產業,其實時代廣場的春宮秀根本不算什麼,有去過泰國的應該知道他們的秀更加瘋狂,但泰國沒有出過這麼多瘋子,我的解釋是佛教的道德約束,對人性黑暗面還是有很大的約束力 |
|
我小时候最害怕看的十五频道,就是这个调调。 |
|
看完甚至开始怀疑凶手是不是真的杀了那么多人 还是因为自恋人格想在死前再火一把?! |
|
被科普了Times Square的历史…… |
|
从六十年代开始作案十几年…最后破案也是侥幸了 |
|
原来times square以前是这样的啊 |
|
很喜欢 |
|
三集太长了 background太长看的有点无聊了。。。 |
|
“Could be you, could be me" ohgosh. How inconceivable |
|
特别喜欢第一集的结尾,戏谑十足。本片其实有两个主轴,一个是连环杀人案本身,一个是把性工作者当成工具的广大男性,这里指的不仅是嫖客。就像片中说的,警察逮捕性工作者来提升业绩,因为追捕连环杀手要麻烦得多。性工作者死亡案甚至被归类为“不涉及人的案件”。“长期以来,只有女性因卖淫罪被捕。”所幸由于女权运动,嫖客也成为被捕的对象,强奸法也得以改写。凶手09年在狱中的自白影像还挺珍贵的,当然,一开始也许是为了自保,后来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你每次逃脱后,就想犯下更多罪行。” |
|
平均一个星期杀一个….. |
|
一个智商并不高的“连环杀手”,案情并不复杂。85-100是吹牛。拖沓。 |
|
卡廷翰确实完全不符合犯罪心理学侧写的连环杀手特征,是有什么没被发现的原因还是他就是天生的变态?
了解了七八十年代时代广场和色情产业的历史,片子里这部分其实也比案件本身着墨更多 |
|
案情本身描述不多 有点冗余 当作科普一下时代广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但是从结尾看来凶手是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作案 时代广场也并不是促发他的契机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家庭稳定有正当工作的人设 影片最终也没有交代是什么直接导致他嗜杀的 |
|
玩手机bgm |
|
太可怕了 |
|
还不错 |
|
历史学到了,犯罪本身已经没有新鲜感了 |
|
1970-1980的纽约时代广场是市中心荒漠地带,流浪汉、妓业、俱乐部的聚集地,是中产所极力逃避的地方,是黑暗中心。脱衣舞、现场爱秀助长了影片所说的幻想,一切在美元说得算的情况下,各种游戏都可以玩,以至于犯罪凶手所说的体验作为神的游戏的代价:死亡,经常出现。据凶嫌交代,约100余人丧命其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