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舌尖上的中国毫无相似之处,为什么要蹭这个热度?给观众不切实际的期望。讲的不是美食,而是食材。做作,作为纪录片知识量时浓时淡,过于追求对镜头的运用,导致形式远大于内容。有时沉浸在自己编造的那一场大戏里无法自拔,越行越远。看了一集半弃。 |
|
一种视角。食物文化这类纪录片,没有单独哪一个作品能讲清楚全部,不同的口述者有各自的局限和独到,多看多听总有益处,而且这个作品的出发点是 Rene 这样站在风口浪尖位置下的人的观点。 |
|
直译《杂食动物》,今年看过剪辑节奏摄影和文案最好的美食类纪录片,本来看的挺舒适,结果看到拍韩国泡菜瞬间泄了劲,摆拍严重,就那么点儿东西都抠出来讲,但是一点没有中国,怎么着?中国就剩一瓶老干妈了?环中国都拍了,你差这点儿事儿了。 |
|
说教味 |
|
喜欢第四集,讲香蕉的种植历史和故事 |
|
看了第一集辣椒,太好看了!!想给一万颗星。泰国的部份有一点做作的嫌疑,但最后一节回到noma在最后一个素食季 serve 丹麦魔鬼辣算是call back泰国主厨这里做爱的比喻,然后我笑+辣得…眼泪掉下来,好奇这纪录片会重拍吗还是拍到啥是啥 lol。塞尔维亚农村跟我们农村也蛮像的,tabasco 有3年陈酿的时间,从采摘到做成辣椒酱竟然需要5年///有比 parts unknown 更上一层的感觉,看过 Anthony Bourdain个人的纪录片之后我有点抵触看,一是重复二是在了解他晚年之后再看年轻时候的剧集我忍不住代入 |
|
画面、故事、配乐、节奏,要啥有啥,很喜欢,赏心悦目! |
|
拍的不错,瑕不掩瑜。隐秘的红线,贯穿始终。一头是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和商品社会的杂交,一头是自然界的万物有灵。片名叫《杂食动物》,点题与呼应频出的文本设计,有意思。 |
|
1.没chef's table好看,逻辑不是那么地清晰,但拍摄剪辑也算精良了。2.片名,比《杂食动物》更贴切的,是“物流打造的餐桌”。3.NOMA深度参与,用八集很奢侈地阐述了自己的餐桌哲学。4.赞美chef有自己的生态世界观以及爱艺术肯投资纪录片,但并不完全同意,比如tuna那集,问日本厨师,十年前的产量比现在如何,有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采访的意思。5.“你吃的每一口菜都在为你和你的孩子将拥有的餐桌投票”,固然没错,但是,这个观点怎么说,也有些中产,最穷的人的餐桌怎么说?NOMA没有提供所谓有机、对抗工业化之外的解法。 |
|
舌尖上的世界 2024.10.2 生活之味。第一集辣椒看了三遍。 辣椒,金枪鱼,白色黄金的盐,香蕉,猪,稻米,咖啡,玉米。 |
|
文案思路很简单,每个单集讲香蕉、辣椒、咖啡、玉米、猪肉、大米、盐和金枪鱼,就是围绕这些食物展开的简单叙事,跟国内的美食纪录片在一个主题下组织素材,还会升华主题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就会让人觉得这样的拍法业余得像油管视频。 |
|
第一集片名是chile 还是chili ? |
|
会(懂)做饭的人没觉得有啥好,干瘪泛泛,尤其是理念,潦草炫技。讲咖啡的那集还行。 |
|
Noma~ |
|
同样是表现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能甩几条舌尖上的天国几条街,本片之优在于以饮食为窗口窥视人性。第一集辣椒 :人的自虐机制 第二集金枪鱼 :口腹之欲吃了海洋生态链 (抱歉只看了两集)正如本片的序幕所说食物不仅喂饱我们它凝聚分化人们 让我们了解自己以及要前往何方。 |
|
还不错,从不同维度和食材了解世界各个地方的美食。 |
|
在全球化視野裡講食物鍊,有蠻多欲言又止的信息,比如過度捕撈三文魚和人工養殖三文魚導致種群毀滅這樣的未來;也稍微沾了點歷史,尤其是香蕉這一集很好看;但是由於導演不懂美食,所以展示的僅有政治正確的美食紀錄片,而非美食片,沒有讓你想去那間餐廳大快朵頤的慾望,應該不太符合中國人口味,我國美食文化是獨具一格的,但舌尖上的中國缺了點歷史。 |
|
这个片名翻译的真是一言难尽,差一点就不想看了,内容做的还算是可以,只是略有片面,想表达的太多,显得左右都没表述好 |
|
你猜为啥没有天朝。。。 |
|
辣椒、金枪鱼、盐、香蕉、猪、米、咖啡、玉米,虽然选题有点乱,一部分是非常基础的碳水和日常,金枪鱼、香蕉又感觉乱入,但是温情的拍摄手法和穿插的故事,光和影的结合,平凡的食物如此伟大,使人动容。不过片名的中文翻译确实很投机取巧。 |
|
用心又有趣的美食类纪录片。从第一集辣椒,到最后一集玉米,每一集都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可惜的是没怎么描写中国传统美食。要知道,在这个地球上,论起吃来,天朝若是称第二,谁敢说自己第一?就拿猪肉那集来说吧。我知道西班牙的生火腿很有名。但吃猪肉这件事,东大肯定是宗师级别的老祖宗尖儿。 |
|
Hauntingly beautiful |
|
Noma都关门了才看【 |
|
自然属于上帝,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文化,食物的单一化与消亡也预示着人类的消亡,那些资本家口中的成本压缩其实不过是掩盖了你我看不见的,他们攫取的,由大自然,由全人类共同负担的代价。 |
|
看到了去过的诺马,世界就这样联系了起来 |
|
从食材入手,其实梳理的是农业产业化背后的生态历史和资本政治。像香蕉共和国,咖啡玉米等几个故事算是温习了一遍。 |
|
中奖是哪集来着😂 |
|
不好意思没看下去。。。 |
|
Noma主厨的世界之旅。bluefin tuna这一集特别好看 |
|
5# 一种有失偏颇的世界主义食物比较学 用的则是最粗鄙的方法:寻找最大公约数 |
|
装逼盛典 |
|
从文案到运镜、表演都太做作了,第一集泰国男厨子说吃辣像交配,很像饭桌上开黄腔的中年男。 |
|
拍得很美,有点food porn的感觉。但老实说角度并不新鲜,让那么多当地居民讲述与食物的关系的时候也让我感觉不适。“我的一生和xx绑定在一起,如果没有xx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这种表述在我看来非常高傲自大,是白人的臆想。每个贫穷的人都不是自愿如此贫穷的,如果有好的生存环境,又为什么世世代代辛苦守护某种作物?反正看得很不舒服,不是个滋味 |
|
辣椒这集看了就不想再碰那些酱料了,好恶心。 |
|
以及一个物种,一个物种背后一段故事,看看,也挺有意思的…🥃 |
|
科普了那些基础的食物的发源,you are what you eat |
|
With Floe |
|
有些无聊 |
|
值得让舌尖上的中国好好学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这个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在拍广告。要说更戳心的,可能我们只有一瓶老干妈最出镜。 |
|
看过~ |
|
叙事 |
|
因为本人是从业者所以刷了一遍,这个是非常入门级别的食品原产地纪录片,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层面的介绍,大多数时间是靠唯美的画面充时间,有几集我甚至觉得有过度美化的嫌疑了,所以如果想看真实的原料来源我不建议看这个
任何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有一些普通人不太想看到的地方,这个片子为了保证质感很多时候都在刻意地不要过度写实,而且总体风格偏向讲故事,如果看完这个片子你对食品的生产有兴趣的话,建议可以去b站搜走进工厂系列,对整个生产线以及背后的文化都有详细的科普 |
|
挂了NOMA的噱头,但平平无奇 |
|
制作精良 画面拍摄剪辑的让人非常舒服 |
|
令人作呕的中产趣味。 |
|
蛤蛤 |
|
食物纪录片讲那么多人干嘛,谁要看你怎么创业的?! |
|
这不是舌尖上的世界,这是舌尖上的大老美! |
|
好看得不亦乐乎 |
|
简洁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