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女性还在为痛经烦恼,为规训挣扎,为话语权斗争时,男性已经借由女性主义完成了新一轮自我解放🙄
P.S.那个女医生才应该开 YouTube 🤣 |
|
有点与期待中不同 但也不是特别失望 不过看到最后顺直男也不想被性别角色和气质捆绑的时候 也感到不同身份导演诠释“性/别”的角度大不同! |
|
老登变小妞,竟如此轻易。 |
|
#10917。2024柏林全景人道精神奖+CICAE艺术影院奖+Label Europa。确实也是那种只有北欧人才能拍出来的社会极度富足之后的思辨问题片,对话写得非常有意思,性或者梦其实只是事件而不是核心问题,甚至性别议题也是第二层级的(但可以想见观众对此的反应),影片对社会中(这也是用了那么多大全景推到近景的原因)人“羞耻感”(尤其重要的是“耻于拒绝/承认”)的探讨甚至让我想到多年前鲁本的《儿戏》,当然最棒的还是对基督教的(讨论?嘲讽?),真是颇有“名句”。2024其实就该去个更好点的单元(比如替掉主竞赛的《以爱之茗》哈哈哈),但在全景成了大爆款一下拿三个奖…… |
|
#2024BJQFF# 7分,一场关于性与爱的讨论,论性行为是否可以定义性别取向。整部电影的风格还是很贴近生活,两位有妇之夫的个人故事,一边是关于性,一边是关于梦。当私人的经历和情感暴露于公开之下,未来又会如何。 |
|
对于一部探讨潜意识、道德、冲突、自我认知与亲密关系的电影,叙事却始终围绕着对话语权的争夺,言谈看似囊括所有,实则顾左右而言他,很符合人们对于北欧人无性欲却硬要脱光衣服充分摩擦的刻板印象。 |
|
“唯一值得竞争的是善意。”从第一次交谈穿着制服到最后一次穿着泳裤T恤,从紧巴到轻松,从束缚到解脱,心境改变的过程。 |
|
《爱》谈的是性,《性》谈的是梦。梦里是某种意义上被压抑的爱。《性》比《爱》更轻盈更(冷)幽默一点。 |
|
HKIFF40 No.29@ PE|北欧男人Bi-curious自嬤议题探讨(笑死),一个出轨了男人太太无法接受(真·老公去外面做零),一个反复梦见大卫宝姨觉得自己仿佛被像女人一样看待频繁为此感到不安。涉及的议题不少,不算讨厌吧但塞和探讨的方式都还是太硬了点(宗教部分太尬了我果然还是只有嘲讽的心情)。而且一想到这类家长养出来的都会是LvT或者《奥斯陆8月31日》男主或者Kvarforth这类broken人就根本觉得不现实不落地了……7(后半忽然出现的建筑师情侣我在电影院爆笑出声……草,懂得都懂) |
|
最后上价值的时候,台词的话术转变还挺溜。他俩看起来自己很感动,接着向内跟自己和解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把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里,而一旦视角转换成另一半,事情就复杂起来了。 |
|
关于性学与性身份的康德式对话,北欧人能把性拍成性冷淡也是绝了。里面借医生之口讲了一个轻盈的同志爱情段子,整部电影的精华可能就在那里,剩下的反而因太用力而过犹不及。PS后两部的“爱”已经进了威尼斯,盲猜“梦”要去戛纳~ |
|
对话电影,看得有点累但是并不觉得枯燥,庞大的文本信息量,带有哲理性的台词,以一种平实自然的状态和冷幽默的格调探讨两性亲密关系,不得不说也就只有北欧人能拍出来了。尤其是在一个谈性色变的地方看这样一个故事,夫妻、朋友面对出轨这件事的态度和内心的感受,当着孩子的面大大方方聊天,没有狗血没有抓马,就跟呼吸一样自然,就连谈论这一行为本身都是如此奢侈。 |
|
北欧的天气里是不是加药了,出轨了都还这么坐着慢悠悠的边喝咖啡边聊天。影片通过两名烟囱清洁工的日常生活,将看似平淡的婚姻关系撕裂为一场隐秘的性别战争,最终指向对“性与权力”关系的颠覆性反思。他们在工作中攀爬高耸的烟囱,却在家庭中沦为“情感清洁工”—试图擦拭婚姻中的道德污渍,却陷入越清理越混沌的困境。导演刻意淡化戏剧冲突,转而通过大量生活碎片堆砌出婚姻的真实质感:重复的早餐场景、机械的性爱过程、沉默的电视背景音……这种“反高潮”手法迫使观众直面婚姻的庸常本质。 |
|
有点话痨。 |
|
一个男人梦到了David Bowie,一个男人卖了次屁股,就这两件破事,叨逼叨了俩小时,还没叨出啥有用的东西来…… |
|
当一个男人自甘被另一个男人上了之后回家告诉妻子的故事,好棒的性梦爱三部曲,这部性在三部曲里尤其喜欢。拿汉娜阿伦特跟性与爱的自由做比,亏导演想得出来。号声的音乐和城市的街景在大银幕上呈现得非常棒,导演有超一流的编剧能力。 |
|
【挪威】相当喜欢,并且为它的叙述感到着迷。将极易陷入陈词滥调的中年之困,乃至平平无奇的片名,都变成一场充满奇想、进行有趣的性别探索。当每次作为过渡转场的音乐响起时,都仿佛让人感觉到置身一种无可言说的都市童话中。城市的人们包裹着性,性却流动于城市、这些角色的生活中。它充满着风格,它也充满着“窥淫”般之外的另一种让人无比深思的情爱思考。 |
|
1.作为三部曲的开场,风格相对清冷淡化,剧情基本上完全依靠对白在推进导致舞台感略强,但是一开场想到了烂片《她唇之下》里的烂荤段子“屋顶工人活都好,因为日日修房事”导致我被前十分钟的对谈硬控得很乐。2.大卫鲍伊获得了等于或高于上帝的地位真笑死我了,这很摇滚。3.夫妻正反打那一对的大量对话则在偶然间让我想到《坠楼死亡的剖析》,同样是抽丝剥茧地劈开亲密关系。4.街景镜头配风格化音乐的间隔段有灵气。5.引用汉娜阿伦特的社会哲学理论倒给片子添了几分匠气,个人看来其实是扣分的点。6.黑白段的男同故事非常好笑,插入的时刻恰到好处,结尾颂歌与起舞和马路众人镜头略显落俗。7.只是喝了一杯酒又不代表我是酗酒者|对于一个建筑师而言,没什么比说他选错了字体可以更让他难过了|我倒是希望能给他们洗洗呢!(7.0/10) |
|
讽刺揭示讽刺 |
|
挺好玩的,朋友夫妻谈一谈聊一聊,结果突然就因为生活里遇到的什么事情开悟,原来重要的并不是“性”,而是不参杂任何杂质的爱意的眼神。跟《梦》一样是剧本见长,不过稍微有点太长了一点,3.5归4。 |
|
一个小时弃。一路血压飙高。这确实是话语权的问题——以讨论形而上的探索大旗来试图拓宽道德灰带和完全PUA。摄影机一到男女对话就开始没有支撑点。一部电影不能只有空镜和音乐配的好。 |
|
“你的保证不值钱”。北欧人是真的松弛,复盘现场好好笑。还是要多和人聊聊天,深度沟通。在飞机上看没睡着也是难得,何为“自由”,又出现了汉娜·阿伦特的书(是哪本来着?)。
|
|
【5】以“我是男人,但我跟别的男人上了,我还坦诚告诉我妻子,我并不是男同。”为题而扩写成本片的底层逻辑剧本电影。调度和场景的运用简单到毫无追求的程度,本片是通过精准的文本和捕捉来展开的,但讨论到最后感觉就是无能论。缺乏核心与诚意深入,巧妙地化解了所有的尴尬也不得罪这自然是本事。本片的好在于提供一种蓝本,只要你有好议题,拍这种废话的性议题电影也能走向世界的。 |
|
感觉跟同性没什么关系,甚至跟性都没什么关系,就是安逸到无聊的生活中,必须加进来点调味料,不然可能要闷死了一样,都不用追求什么自己内心的渴望,只要陌生人一个关注的眼神,两个中年男人就上赶着要去扯开无聊生活这层枷锁了。北欧的夏天,白天实在太久了,明媚的阳光都变得索然无味起来。13岁的男孩在担心养老金,这一眼望到头的人生真的没意思。 |
|
没情节,对话式交流,谈婚姻,两性,爱情,家庭,出轨,性欲,性别什么什么的,我是看不出什么哲学思辨,就北欧的某种吃饱了的标签对这个话题讨论背景有点微妙。最有意思的我觉得是皮肤科医生的那段,她讲的gay伴侣的纹身故事和月经与女神,男主回一句,孩子他妈是基督教,你这样说她会不高兴,我突然笑醒了~~~~ |
|
1.几乎同样的事件已经在Looking里面深度讨论过了。硬要把这么一个明显酷儿性很强的问题放置在顺直couple身上聊,不聊出点新的东西是说不过去的。2.这个片子是没有生活质感的。看似插入了很多城市景观空镜,但是连一场正儿八经的角色工作/生活状态的戏都没有。所有的角色一来到镜头面前就是表演感拉满。所有的行为和对白都成为了只为戏剧推进服务的抽真空符号化的表达,生硬,也挺做作的。3.对白写着写着也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金句/论文电影,而且还拖沓、重复。4.更可怕的是无聊。没有才华,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情景/情绪等等。和当公务员一样无聊的电影,每个角色看起来都是一种等着打卡下班的状态。 |
|
只有在双方人格健全的关系里人才可以不害怕被对方judge而诚实地表达自己,这样的关系对老中人来说简直是科幻一样的存在。但还是很高兴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关系,让我们可以对人还保有希望和信任,让我们可以相信边界是可以消失的。 |
|
夸克搜真正的痛苦 资源全都是这部 开场五分钟发现走错“放映厅” 但五分钟我就已经看进去了 嘿嘿~误打误撞一部好片 |
|
用两小时时间看一个男人不断解释“与同性上了一次床不算出轨也不算同性恋”,尽管你们可以用这种坦诚的可以聊一切事情的双方关系令人动容以及这才叫最直接的信任来打动自己,但是我真的是对老白男感到恶心。这样的话题不需要老白男电影再来讨论了,翻翻各位的同学群八卦群,只要你够好奇,每个月你都能听到这样的事件。 |
|
Homoeroticism. Queer Heoterosexuality. |
|
“老婆,只喝一杯酒不能叫酒精上瘾”,那…和别的男人背后爽一次是不是也不能叫钙? A男偶然一次被后门,B男多次梦中被大卫鲍伊凝视,引发的关于sex的对话。对白又好笑又引人深思。四个大人的两对couple+超可爱小朋友。北欧家长可以在小孩子面前自由讨论真的太开明了。Panorama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单元。 |
|
绝对需要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出来的电影 |
|
+ |
|
【D+】 |
|
/SFF |
|
把对性和爱的认知摊开来在阳光下聊 |
|
有一个好点子做出发,但后期动力不足。 |
|
哈哈哈哈哈哈北欧人讲冷笑话太对我胃口了,主打一个什么都能讲,金句连篇。每个人都是主角,看似没讲“性”但全片都在换个花样的去讲去延伸。有宗教有哲学有政治有迷思,还冷不防让你自己去思辨一番。还有极度抓马的转场音乐都怒戳我,对这部片的喜爱真是来得莫名其妙。 |
|
我也想梦大卫鲍伊所梦 |
|
画面不错 故事性方面则偏弱些.
「唯一值得竞争的是善意」「承认你是基督徒 一定比承认你和男人睡过觉还要糟糕.」 |
|
只见文本,不见影像。更何况还是这种原地打转、缺乏纵深的文本。就这一点点小噱头掰扯2个小时?可怕。观众的时间真不是时间。 |
|
男配被梦境困扰家人安慰;男主出轨做0与妻子坦白,不被妻子理解变崩溃,夫妻合好。🏠🧑🏻💻🌹🎤 |
|
在形式上,令我想起“我爱我家”那样的情景剧。在内容上,令我想起一部记不起名字的早年德剧。看完觉得,电影的“边界”被拓宽了。 |
|
大卫鲍伊与汉娜阿伦特 |
|
挺逗的,把性题材拍成了性冷淡,也真是没有点功力做不出来的本子。没有实战只有对话,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电影,毫无旁枝和非分之想,也是艺术表达独特的北欧特有风。与众不同罢了。 |
|
哪怕是在本就更为宽松、更愿直视内心的西方,大抵也很难见到两个顺直男会如此坦率而平和,甚或是不无脆弱地深入他们本不会涉猎的性、梦、爱领域,随之顺着枝叶捋到根脉,牵扯出有关性向、出轨标准、婚姻性质、身份认同、身心一致性、欲望、自由、爱、残酷与善意的此消彼长、可能性等等既独立又关联的都市命题。每段对话都像活水一样,清透凌冽,奔涌不息,明明清澈见底,又有弯折错影。这样不见硝烟的唇枪舌战,是人与他人的,更是与自己的,但见他们照看自我,又叫观者观望自身,无意间,如同经历一场指法精准的按摩,该痛的痛,该顺的顺。#爱酷17#2,@ 法文,中文翻译还是欠了些精准。 |
|
“当别人看我的眼光不一样了,我看这个世界的眼光也会变得不同。”电影里的“性”其实是第二议题,因为“任何事情都跟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只关乎权利”。 |
|
没有一定话痨片经验很难看进去的一部,表达是有意思的,但编导完全放弃了叙事,用近乎室内情景剧的叙事方式极度简化了电影的“术”,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台词的撰写编排上,其实拿去做戏剧是最适合的,做电影就。。。很难看,另外,这个故事目前只有发生在北欧才有说服力,编导塑造的丈夫A“天真”到连自己都吐槽了自己两次,是脱离正常成年人生活经验的存在,完全是编导刻意为之的戏剧典型,只有在物质条件极度富足的北欧有存在可能。电影的主题其实并不是“性梦爱”,因为这三者从来就是一体的,影片在从这三种勾连人类关系的情感中出发,讨论自由如何存在,A男用完全的真诚,B男用宗教道德感召下的责任,剧本有趣就在于两个男人都在被“当成女性”的他者化凝视中,在与传统性别身份陌生的被渴望中得到了自由感,以此构成了全片的新与话痨的意义。 |
|
既是唠嗑电影、也是抬杠电影,许多男人是凝视的主题,也有些男人在潜意识里渴望着来自他人的凝视,只能说都是尊重祝福。拍成一集『摩登情爱』就了不得了,拉丝成一部电影确实大可不必。 |
|
调度很自然,还是免不了一些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