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归根结底就是在混乱地亲亲啪啪。既然大家是骑师,床戏应该有一场女骑师骑着男伴然后错觉剪到骑马的镜头。这么基础的床戏还需要我教吗? |
|
阿莫多瓦feat阿基,仅仿造出二者的表层,既缺少对现实的映射,又将性别的流动作为纯粹的人设噱头。依靠机械性的表演、人物-情境的错位和剪辑的速率变化制造间离,获得饮鸩止渴的喜剧效果,然而段落间的弱衔接让全片很快陷入了技法的重复展现,递进性与差异性都极其有限,观感非常疲倦。 |
|
【釜山电影节】如果说仅仅是一部带有黑色电影气质的运动片,可能就小觑了导演的野心。他吸收了不少阿莫多瓦的元素:性别转换、夸张的性爱、失控的人物,而最突出的要数时尚味道十足的音乐以及莫名其妙的舞蹈表演,将电影变成了眩目的大型MV。但导演并没有加以节制,却越玩越疯癫,各种超现实的意象层出不穷(反重力行走、黑人小孩),令叙事变得语焉不详,观众如堕雾里。 |
|
行将追完《豺狼的日子》,但为了看看纳老师停下脚步,何曾想见到Nuria趁豺狼老公不在的时候出来疯闹一番。开头觉得颇有荒诞不经的喜感,但很快,尤其是本该是浓墨重彩的变装节点后,就满是渐渐泄气的荒唐,直至荒芜。不过选曲还挺可以。 |
|
风格化 |
|
无聊。think before you fantasize |
|
#BIFF 自由、疯癫而荒诞。一部关于「重生」的电影,带着一些近期电影少有的「惊奇感」(当然,部分地也是由于编剧的随意性/不够完满造成),也充满了阿根廷电影里那种「讲故事」的神话性。倒是那些超现实主义元素(反重力的行走/蚂蚁爬进鼻孔)反而部分削弱了惊奇感。 |
|
本片和同在一个竞赛单元的《秩序信条》几乎就是难看电影的两种典型,后者是无聊到宛如一潭把人淹进去都找不到尸体的死水,而前者就是带着过多自我表达反而让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无尽头迷宫。人物形象与自我认知的转变完全是与整体情节搭不上边的无由头式自我表达,想要做出影像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却又没有将基本的叙述框架完全弃之不顾的狠命勇气,于是最终的效果只有看似宛如半成品般的费解产物,让想好好看故事的人与试图进行合理分析的人都半路放弃,就像杀死骑师这整件事一般荒诞可笑。 |
|
…😂(只想说两女好美 |
|
#HKIFF 49th# 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电影,整体看下来的观感与《陨落之星》观感类似。所有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是令人捉摸不透的,男主人公的名字Dolores(桃乐茜)是具有双重指涉意味的,一方面预示了他将经受痛苦(dolor),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他之后的女性气质转向 |
|
很有个人风格,可惜很遗憾我不喜欢这种风格 |
|
气质疯癫,性别倒错,嗑药般地编写和发展故事,最后呈现的节奏和效果却又完全受控。 |
|
好喜欢……(差点进入新的循环🥲还好是HE🥺(男人不行✋
就喜欢这种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的感觉(其实一直在纠结xx和xx,xx和xx是不是一个人😬)
喜欢赛马,喜欢马,喜欢骑师🙏好想看主角和老板的故事🤧 |
|
映后听完导演的Q&A,说真的,我觉得导演都不知道自己拍了啥。 |
|
biff#01 |
|
奇思妙想挺多的,音乐也好听,我觉得足够好看了,当你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做自己,究竟哪个才是自己? |
|
还不错,夸张又具象化的存在主义呼号,性别、性向乃至生死都并不是绝对概念,在流动中达到动态自洽。影片摄影和调色一眼看过去就非常阿基风格,相比于华丽迷乱,选择了冷峻和黑色幽默的整体格调,其实蛮有趣。结尾一下子就对应上了最近在狂听的歌词:“嗵一声落下,变成孩子了”,会心一笑。纳老师还是厉害啊,演起女性形象优雅自然得不像话。 |
|
蛮疯的,但真的没太get到 |
|
最讨厌的那种电影。this is not queerness, Nahuel is still beautiful tho. |
|
威尼斯2024第18部。我猜导演想说的是这个时代顺直男已经烂透了,没救了,我们应该宣扬一种新的爱情观,打破生理与心理的界限重生,终可无往不利、大杀四方(不是)。但这仍然和这个故事没什么关系,就这部影片而言,完全缺乏对电影基本语法的尊重,这不是癫不是飞,不是创新不是自由,这是摆烂,是自说自话、孤芳自赏。 |
|
3.5 还挺好笑的 正常人拍不出 |
|
釜山电影节看的,很有个人风格的一部电影,不过,遗憾的是,我睡着了。 |
|
非一般的无聊,除了布景和美术,其他的不知道在干嘛。 |
|
看不懂,纳的独舞我投一份晋级票 |
|
有一种在看男版(跨性版?)《可怜的东西》的感觉:一个脑子不正常的人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但人见人爱。导演似乎无法理解,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场景不能构成叙事,把lgbt四个字母蹭个遍不代表先锋,仅仅给主角设定为“人见人爱”并把自己的大ego投射其中不能让观众真的爱上这个人物,南美人发癫不等于魔幻现实主义。 |
|
【观影史250109】 |
|
2.5/5吧对我来说,有些挺有意思的东西但整体就那样 |
|
4.0。無方向無目的的肆意炫技,頻繁且不假思索地直接挪用經典電影橋段到了令人生厭的地步。好意思跟正牌阿莫多瓦同屆競賽嗎? |
|
纳老师从潇洒骑师到性感尤物,百变演技!剧情太单薄了,只能靠制造断裂感十足的奇观来博眼球 |
|
#venezia81主竞赛 最怕两种风格,1️⃣摄影机不动弹,2️⃣演员不动弹,看似容易,实则很难。看在《死亡天使》曾经在银鹰奖上抢走《花》13个奖项的份上,多给导演点为自己辩解的空间,回头读读他的采访。p.s.导演一定是在研究一种更时髦的催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成功的,明明不悃都被他整睡着了。p.p.s.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总之醒来后发现电影结束了,迷迷糊糊中闪过一个念头,幸好只有70分钟;后来一查97分钟,大为震惊。 |
|
【1】开头第一镜。人物出场,色调,以及所有的言语我都以为在临摹阿基,直到中途脑震荡后就突然无缘无故性别意识开始了,我以为是在临摹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到最后20分钟才确认这东西才是导演的本事,阿基不会玩如此劣质的叙事,阿莫多瓦不会停于表面的景观。整个电影满足了所有缝合怪和低级幽默,甚至能无缘无故地侮辱了异装癖。杀死观众的玩意儿。难看至极 |
|
一出荒唐的闹剧 |
|
无聊 |
|
“你就是自己的妻子。”“我生下了我自己。”电影非常幽默荒诞,但其实,驯化动物这件事本就……更何况现在的赛马成为……现实也一样搞笑。 |
|
导演最好知道自己在干嘛,电影完全没有内核,无比空洞的噱头堆砌。基本属于技艺学咋了,只有大师的表层审美,却没有内核和现实的链接,肆意妄为的对内容的冒犯和表演的呆蠢,都令人如坐针毡。 |
|
罗伊安德森和法斯宾德的混合物,怪奇荒诞也戏剧,唯一喜欢的一点是在监狱里突然走到天花板上,这一瞬间感官被打开了,于是产生了趣味。然而这种时刻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营造出一种腔调。可能对于导演来说,与其猎奇于观众,不如刻奇于自我。 |
|
配乐不错,有几段镜头语音还挺可爱的甚至喜感,一半不到前一排观众脑袋开始点点点,带得我也犯困了…看完发现不是我一个人在座位里一脸疑惑就放心了。
撞栏那段真好。
提酷狮奖了但Remo到Dolores/Lola的转变缺乏说服力,导演你到底想表达的是主角两个人格互相切换,还是主角性别认知改变?触发转变的契机在哪,别突然拿主角偷女性大衣和提包被小孩叫妈糊弄观众,虽然人也不是不爱看Nahuel(嘴脸)但脑子里全是“导演你到底想要讲什么,这些带一点意识流的台词和镜头最后到底有没有它们该去的地方”于是继续往下看,谁知道中途跑的观众才是最勇敢的。
Ana和Abil和Lola适合“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虽然结局转生变成了俩妈咪的女儿,这怎么不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结局,都南美洲了那就这样吧。 |
|
荒诞不经的仪式感。将自毁与重生之路合二为一,所有行为都既指向自暴自弃又代表涅槃重生,所以便是眼见这般混乱。 |
|
有点意思,看不懂 |
|
(0/5)真好,新年第一部零分片,90分钟都这么难熬,无意义无内容,只有怪异的剧场式小把戏,毫无情感的把LGBTQ连接在一起,来了个遍,结尾还来个自我重生的梗,真的一无是处~ |
|
就很飞的西语电影,男女主在母语环境下果然还是比其他语种要放得开灵得多 |
|
《波斯语课》男主新片(女装扮相比小雀斑好看),女主则是大热英剧《豺狼的日子》里小雀斑的老婆,很浓郁的南美风味,黑色幽默简直太逗了,可把我给笑喷了。很多彩蛋,配乐和歌曲都很好听,玛丽安娜长得很像年轻版的愿茶。就冲这真是男人与马的调侃就值得你看看,何况还这么幽默。 |
|
这片太奇怪了,开始像阿基,一直没进去,直到性别转换还是没进去。 |
|
这是什么鬼? |
|
纳老师变装变美了,片子是真难看 |
|
疯癫荒诞的气质,失控的人物和叙事,又是个不加节制的导演 |
|
剧情太过抽象我没完全理解,只记得一只蚂蚁爬进了婴儿的鼻孔,男主蹲在广场上尿尿(大概是想表现跨性别后的转换),四个小孩突然出现叫男主妈妈,男主老婆和一个帅t疯狂做爱,男主在监狱里踱步突然沿墙壁走上了天花板,以及悬浮在马厩生下来一个黑人小孩。
tiff首映后观众向导演提问。
问他片尾曲是什么,他说因为这是他爸写的,就他爸写的不要钱。
问他为什么使用一匹白马,他说这个跟表达没有关系,随便写的。
问他为什么纳是白人却生出了黑人小孩。导演说因为有一天梦到自己老婆生了黑人小孩,他很疑惑,她老婆说孩子小时候就是这样,以后就好了。
问他为什么选纳威尔来演,他说因为纳一看这么精彩的剧情差点不要钱,只是说,“好!让我们开始做吧!做女人,做瘾君子,做爸爸,太棒了!”不要钱的演员就是最伟大的演员。
行吧。 |
|
分偏低啊,多逗 |
|
#81st Venezia Competition# 3/10 前半部分还算有趣,但随着单薄剧情的推进,重复先前的机灵显然已经不再奏效,坐如针毡。@PalaBiennale |
|
《德洛莉丝与四个小明》……对不起我又混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