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酷儿 Queer (2024)

    最近更新: 2025-01-17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意大利电影《酷儿》高清中字

    作者:月半月月鸟-

      影片改编自威廉·S·巴勒斯的同名半自传性质小说,讲述1950年代的墨西哥城,40多岁的美国侨民William Lee(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身处一个小小的美国人社群,但过着独居生活。而年轻的学生Eugene Allerton(德鲁·斯塔基 Drew Starkey 饰)的到来,让Lee重新开始追求与别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9 IMDB 7.0 正片
      Eismayer
      2022
      剧情片
      奥地利

      教官与士兵

      Eismay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zff 瑞士观众看的笑得前仰后合,我猜可能是奥地利德语(🤔或者高地德语)太好笑。铺垫还是不够的,想尽办法拍成小甜剧风,后半段几乎全在发糖。最后这居然是真人真事,也是挺让人震惊的。但我觉得同妻太可怜了,孩子也好无辜,你俩结婚帮着带下孩子吧真的。
      • 【TiFF63】甜得要命,最后那段堪比情深深雨濛濛
      • #79威尼斯# 当他们为了真爱可以抛开婚姻,家庭,军队,社会等所有一切现实中的障碍奋不顾身在一起时,我总会以为那只是电影中的传奇,但这部电影却是真事改编,原型人物也一起到了威尼斯首映现场,伴随着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祝福
      • 职场骚扰和真爱无敌之间就一线之差啊。
      • 虽甜但糙 能感受到导演的青涩 不过片中剑眉星目的波黑小狼狗真是尤物(而且完全看不出已经37岁了)
      • 两个人的感情推进不够细腻,倒是拍得足够甜,大概就是军营硬汉开启了琼瑶模式。
      • 今年目前同影新影最佳了
      • 居然是个真实故事,最后这俩基佬是甜甜蜜蜜了,可怜的同妻呢……
      • #venezia79 影评人周。德语区现在少见的硬刚风,拍法跟《寸步不离的兄弟》简直是两个极端。前半部分《全金属外壳》式魔鬼新兵训练,(不知道教官吃不吃金嗓子喉宝,)浴室惊天一吻后剧情急转,结尾让人大呼过瘾。在一起!在一起!片子有点硬,铺垫啥的不甚流畅,但两位演员演得很投入,把观众硬带入故事中。奥地利能拍成这样,心满意足了,但估计德国观众不一定买账,很有可能没看多久就被金嗓子喊蒙了。
      • 真人真事改编,感慨一下奥地利平权工作做得也太好了吧,军营里都几乎全部接受同性恋,甜成这样,都显得玛丽苏了,羡慕嫉妒了。
      • 齁洗我了
      • kiss还带拉丝,导演也太会了吧
      • 癌症好得这么快?
      • 如果抛去最后纯爱的设定,我会理解为“权力的转移“这一主题——前半段由教官掌握绝对权力,从而在军营和性(骚扰)上都处于绝对的主导者;而中途因为病症将这种权力关系发生了颠倒,从各种身体上被照顾、被进入,以及军营中(工作)被排斥等透露着绝对的被主导者角色。按照这一构思,还以为最后士兵会以军官(升职)的姿态狠狠拒绝并加以讽刺...万万没想到,直接抱在一起亲上了,居然还是甜得发齁的真实故事,现实总是一根直肠通大脑。
      • 虽然很甜,而且南斯拉夫小狼狗真的又狼又狗,但是不喜欢。全篇太轻飘飘了,没有深度,而且作为女人真的无法忽视同妻那边的感受。
      • 【奥地利】一个“军中禁恋”式的故事,他的藏匿与沉默,他的直白与决断;前半段是比较刻板印象的出柜故事,后半段经由时间跳转的收尾也变得太过于顺利和理想。但考虑到本身就基于真事改编,又好像很难挑剔它在叙事上还可以怎样改变;独留对两位演员默契火花的鉴赏,也算及格。
      • 原型比演员好看100倍吧,不过奥地利军队的制服还行,野外训练服隐约有以前山地师的影子,日常那几套也能看。
      • 几个刻板印象集合:军营,深柜,同妻,绝症…,结局却出乎意料还真人真事,不得不服
      • 那场情欲戏蒙太奇剪辑太棒了!既然是真实改编,那就粉碎了一切关于不合理的质疑,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本来就是超乎想象的。(最赞差评果然是关于骗婚的,建议道德审判官以后都不要看电影,以及导演和作者呈现出其中一种状态,就代表是赞成吗?又不是百科全书为什么非要面面俱到)
      • 影片一笔带过了男主的妻子。但仅从侧影就能窥见同妻的痛。祝福男主的爱情,但无法原谅…
    • 豆瓣 6.6 IMDB 6.7 正片
      Passages
      2023
      剧情片
      法国

      过道

      Passag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双性恋风评受损,中年巨婴太荒谬了太荒谬了太荒谬了!聊可慰藉的是看到了本喵的大耻度船戏...
      • 表演逆天,弗兰兹演技炸裂把这个又贱又有魅力的渣男诠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又恨又怜;本老师几场情绪爆发戏也是尽力克制到恰到好处;阿黛尔都表现不错。看实力派飙戏就是能让狗血故事化腐朽为神奇甚至觉得真实可信,导演调度功不可没。
      • 还是挺喜欢storytelling的但是又一次不喜欢story。egoistisch男主剥削老公情人和偷子宫,就…典中典。但本片对于本卫肖粉丝来说是重要的影像资料,没想到是妖1且这个腰这个腚这个红色kimono啊……
      • #2023圣丹斯# 英法德三个戏精,最终还是德国最厉害,演技和肉欲都是
      • #berlinale73# 天哪这个社会对男宝也太宽容了点吧。。。总感觉导演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如果目的是为了讽刺的话那呈现出来的效果不过是自作聪明和隔靴搔痒罢了。和讨厌奥斯特伦德的理由一样,有些事情上还是严肃一点比较好。and完全没有get到男主attractive在哪里
      • (3.5 actually) 的确没办法被故事本身打动 九十分钟内 故事似乎不够立体不够深入 搞得Franz好像很渣(其实有原因的对不对/_\) 好吧但总体来说不是一部差的片子 是成熟导演该有的样子 以及 结局不错 很喜欢最后踩单车的结局
      • 谁不喜欢看美丽妖孽的神经质呢?三个人都那么性感,还有一个Franz这种作天作地的妖孽四处招摇扭来扭去,太好笑了。Sachs骂人骂得真有趣!
      • #Berlinale73。谁把中译名改成的段落啊?明明应该是通道啊!感觉整部电影想表达的如开头说的那段一样,这只是一个通道,你只需要通过它,然后去吧台,得到你想要的你喜欢的blanc。电影中很多对话也发生在通道。优秀的技巧,还不错的画面,但这个剧情和想表达的……嗯…….我在电影院被创伤……What a porn……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性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问题。这混乱的四人关系,人物其实塑造得不错,但我就是看着不舒服。可能就是因为,像女主最后说的,她发现她disappear了。我感觉女性角色的存在的意义也在全片disappear,她像一个单纯的工具。一部很让我讨厌的片子。
      • 故事怎样先不说,我真受不了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这个丑雕整天被吹性感,屎上雕花呢这是。
      • 超级爱!
      • #Berlinale 73rd Panorama #Cubix 3- boring drama..三主角构不成真正的三角关系,所有的波澜仅由被置入永久非母语环境的单一主角的意愿挑起,映后交流导演improvisation 的解释也让台词的无趣与情感的单薄变得十分合理,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喜剧式的尴尬
      • 本老师—发际线永不倒退的翘屁嫩男 观众反应才最搞笑,“don’t you want a baby?” 观众甲:”no he doesn’t”大家快要笑死了。纪念一下这场电影雨果·维文也在现场看,好神奇。
      • #Berlinale #Cubix #Panorama 故事有些情节稍显抓马,但整体看下来这个故事还是非常写实的,以男主作为一个主要被凝视对象在片中展现他是如何被欲望驱使走向“毁灭”的,最近看的好多电影的故事都似曾相识,这部电影的故事则是类似最近看过的《塔尔》,而对比于《塔尔》结尾“男主”自怨自艾的处理,这部电影展现的结尾则是更加有批判性。三个人主要角色的人物弧线设计的非常好,影片第一场戏就已经为男主后来的每一次转变做好了铺垫。而男配和女主最后的决绝也是让影片的结尾更加有张力。视听上我是用中规中矩的,大部分都是正常正反打和运镜,构图非常棒!只是感觉剪辑不太喜欢。
      • 无法接受评论区的道德审判,导演的目的并非价值输出,而是探讨真实关系中的荒谬边界。个人觉得从表演(尤其是本喵,还有餐桌吵架那场戏)和节奏两方面看,这片子还是很及格的。尤其是前段时间刚好巧合地看到了导演早期的《点亮灯光》,发觉导演在剖析分崩离析的同志关系方向上还是有一手的。
      • @FLC. 美國人真的需要停止去巴黎拍電影。
      • 我一边听两位男主采访回放一边狂笑是怎么回事??本老师的腰🉑️🉑️🉑️
      • 【香港夏日电影节】深得阿莫多瓦真传,以狗血情节剧去书写欲望与情爱的本质,而性向流动与开放关系的情节更是高明,一举打破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分界。这个可爱可恨的人物可谓极端的自恋主义者,在各种欲望面前摇摆不定、朝秦暮楚的表现让观众捧腹,由此超越了现实意义,使其具有人性隐喻的色彩。三位主演都献出了一流的演技,唯一不足在于剧本仍侧重于同性恋人的关系,这也许带有导演自况的意味。相比之下,女性角色仍摆脱不了男性凝视下的刻板印象,像生孩子、组织家庭、依赖丈夫这种传统观念出现在当代法国女性身上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 长不大的人,想要无尽的爱,想要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
      • #Berlinale全景 刚要写短评,发现中文名又改了。今年热心人额外多(也可能是同一个人干的,)柏林电影节还没结束,中文名错误五花八门改来改去都可以拍个片明年参赛了。
      • 3.5 有著這個演員陣容,只要導演正常發揮基本上很難拍得難看。就是比想像中乾巴巴……床戲完全看不出為什麼要給NC17 (美國恐同坐實), 比較意外的是Franz竟然是男女通食的0🤣Franz把這位Fassbinder上身的絕世渣男演得太騷了,搖擺不定三心兩意隨時吃回頭草的自私本性簡直一絕。由於片長緣故,其實沒有特別深入刻畫他在片場是暴君導演和生活中隨心所欲周旋在丈夫和情人之間的關連,所以整部電影總括而言就是渣男的一生。Adele角色的人設太淺薄了,小學教師這個設定完全就是阿黛爾和艾瑪分手10年之後的人生,同理本喵演的老好人老公,男生們貢獻了兩段大尺度床戲,女生在隔壁聽著。於是三角關係的情感衝突基本上沒有真的立起,觀眾只是跟著Franz在兩段關係和欲望之間不斷來回折騰,最後以他騎著單車在巴黎的街道奔馳倒是一個乾淨俐落的收尾。
    • 豆瓣 7.5 IMDB 7.6 正片
      All of Us Strangers
      2023
      剧情片
      英国/美国

      都是陌生人

      All of Us Strange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两个没有火花的人互相抚摸+呓语105分钟,体感时间能有两个半小时
      • 关于睡眠的电影,就像Aftersun或者引见那样,拥有美梦或者难以入眠的夜晚,开头几镜加上作家的身份,已经难以辨别每一个镜头的虚实,电影的魔法,不就是左眼见到鬼,为不可见之人不可述之事招魂,可惜的是交底太早,后又用力过猛(但是值得)。海格直接拿住了现代甚至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孤独的命运底色和存在性迷思,它无关身份家史,LGBTQ还是平凡者,都是陌生人,一颗颗寂寞的星星。
      • 有点失望,原本超现实的剧情加上过满的暗示性配乐已经俗上加俗了,故事的单一和主角的表演更是雪上加霜,片尾反转毫无意义,倒是可惜了配角更好的表演。
      • NYFF第三场。买票的时候没在意是不是QA场,结果导演安德鲁海格本人出现了。算是我看过的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非常泛滥的不知节制的情绪堆砌作品,观感非常齁腻。老派(老土)的剧作+紧绷的配乐和剪辑+乏善可陈的(哪怕放在英剧里也可以的)镜头。没想到海格也会有完全没有作者性的一天。但这片可能会是他最好卖的一部。
      • 工具化的人物写作,试图输出太多郑重其事的观点,见缝插针塞入小体量剧作。无论是散文式的叙述语调、过度美丽的摄影,或是将死亡作为叙事诡计,都更像一种伪装。整体伤而不哀,没有余味。
      • 镜头很漂亮,音乐、梦境般的邂逅与虚实转化是记忆和生活体验的衔接的方式。想要煽情却太过直白地落入窠臼;有更深刻去理解“传统家庭”和同性恋者成人后生活中“家庭”概念两者之间断层的机会,却退回群体对成长委屈的宣泄,和对“爱”大而无当的阐释。好在确实是一场细腻、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伦敦边缘孤独的“陌生人”们,群体的回忆叠加为艾滋时期的同志史。人物有着与大林宣彦截然不同的孤独模式,《都是陌生人》中的孤独是习得式的,内向性地酝酿着,虚实以意识流转很难共情的原因或许也包含东西方对nostalgia感知的错位。
      • 大银幕。说到底就是进入世界、接纳自我、完成和解呗,却是这样陈旧、老套、直给的讲述方式啊,海格的水平远不止于此才对。不如《鬼魅浮生》。#LFF#
      • NYFF,全场哭成一片。无字幕版英音太挑战听力困难户了,以至于看到1/3才看懂设定。悲伤温情奇幻小成本,讲了一个普世的故事。Paul Mescal怎么能这么帅啊像古希腊雕像一样!
      • 4.5 海格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堪与《45周年》《周末时光》并列的杰作。太多私人的、令人心碎的情感细节,填满在对话的缝隙里。结构逻辑上可与黑泽清的《岸边之旅》互相对照:结局反转前,鬼魂的底色是“治愈”,一个同志重新在过世父母那找到理解、认同,弥补自己对家庭情感的遗憾;但反转之后,才猛然发觉鬼魂的底色是“致郁”,全是孤独的男主一厢情愿的幻想,所有人“都是陌生人”。没人能永远理解你、爱你、把你拉出深渊,除了你为自己在心中创造出的那个世界,除了你自己理解自己、放过自己。斯科特演得太好了,他才应该拿奥斯卡影帝(但没提名)。
      • 37度的人怎么拍得出这么寒心的结局
      • 在个别的场次和亲人对手戏传统意义上的动人。但是对故事的内核,尤其是结尾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刻意的无效的戏剧手法。被察觉到的技术让所有的动人减半n
      • 感觉太急于自我群体表达,导致这场灵魂出柜的和解与治愈变得很浅。最后的「反转」固然惊异,但不够动人。灵魂之旅一开始包装成时空错位用来欺骗观众,时空错位的气质很像爱沙尼亚那部「天梯」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344201/,但本片比天梯高明一点点,天梯简直不知所云……俩爱尔兰人呜噜呜噜太难懂了,还是父母的台词更清爽。最打动人的反倒是地铁里「出轨焦虑」产生的幻想,是那种孤独太久突然感受到爱却怕转瞬即逝的患得患失。患得患失我最懂了🙄
      • 挺差的 除了视听 对话桥段仿佛在每部queer片子里都看到过 剧情像是看过无数遍的queer白皮书 小学生作文水平 就因为这么差的文本所以需要两个钓系美男级别的通吃花旦 看了paul mescal的肉体才感受到了虚弱剧本里卡司的重要性
      • 情感高饱和的安德鲁·海格,用充满私人touch的鬼故事杀到我。亲情与爱情不再是(同影中常见的)互斥选择题,而是藉由奇幻元素和迷幻手法形成温柔的自洽:放手是因为爱,沉沦也是因为爱,茫茫宇宙惟爱永生,有爱就能对抗所有寂寞。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太浓烈,感觉胶片都快烧起来了。连海格自己都说谁能拒绝保罗·麦斯卡呢,他真的、我哭死…
      • 我们爱的人都会变成星星。
      • 标签应该改成恐怖 惊悚 谢谢
      • 海格离大师越来越近了。他迄今为止最高概念的作品,也是跳出“写实主义”舒适区的作品,成品太好了。梦境-现实的交叠处理很特别。除了通过跳接把梦境和现实无缝连接,还把整个梦境“嫁接”给了现实(感觉导演本人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所以算有点取巧,但效果很好)。而且我喜欢剧情“交底”很早的设计,因为这突出了影片的悲伤气氛、孤独感,甚至是一种后疫情时代的宿命感(扣回高概念)。观众基本明知父母都是想象出来的,就更能让人痛楚。影片最后男二的命运揭晓更是最后一击。这个如此绝望的故事,居然做到了最低限度的煽情,这就是海格细腻写实的功力所带来的。同性和个人创伤两条线相辅相成。节奏稳,表演丝丝入扣。第一次用这么满的配乐,但配合调度与剪辑丝毫不喧宾夺主。看完掉眼泪了,对父母感情复杂的单身老gay会被精准打击,真的慎入
      • 开年最丧,所有人出来反应都是 I was not mentally prepared for this. 根本不是英音问题,重播 Vox "Why we all need subtitles now"。本电影真实发展到了一个高潮,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第一次听英语糊到怀疑人生,最关键的是它还相当影响剧情走向,活生生地看成了悬疑片,但连蒙带猜到第三次回访才看懂人物关系应该是影片本意的诱导,毕竟后面越演越明显也有这个意图。本来结尾男主回到楼里男友家那个场景我还在想这也太故意丧了吧没必要,然后到结尾幡然醒悟只有第一次会面是真实的,回想前面给的细节暗示,瞬间加分。都市人的没盼头和封闭,男主世界里空无一人的楼,和最后的结局结合起来,警醒意味都太强了,令人加倍珍惜现有生活。side note 也有些遗憾这只能是个男同性恋故事,要是独居女性半夜有醉汉 stalk 敲门搭讪直接就是恐怖片了。
      • 从孤独中走出,最终又回到孤独,却从与整座城的疏离,变化作夜幕里无数灯火的其中一枚,海格慈悲的目光所及不仅仅是同志群体,也是新旧交替下的时代变革中每一个踌躇的兼具古典与现代的新人类。
      • 7,不是很认同以这种老套而滥情的方式应对创伤。Just let it go already! 但gay/queer community真的已不再需要这种叙事了吗?说不好。这甚至可能是一种永恒的需要。不过本片拍麦斯卡甚美,可证明胡子为男人医美之一种,尤其是对这种适合小胡子的……对我们pornstache爱好者很友好😌
    • 豆瓣 6.4 IMDB 6.7 正片
      Sebastian
      2024
      剧情片
      比利时,芬兰,英国

      塞巴斯蒂安

      Sebasti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undance2024#3.5. 当代文艺出版界酷儿白男闯荡sex work,电影本身尺度一般,只不过可能对直人有冲击性罢了。Mikko Makela第二部长篇作为编导已经相当成熟了,电影在平稳的节奏中跟随Max一步步踏入male escort的世界,同时对于出版界如何消费sex work/queer narrative也有指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片对于男同性恋情欲与身体政治依然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范畴,Makela显然对于sex work作为一个复杂议题了解太少,床笫之间镜头似乎只想展示Ruaridh Mollica年轻弹性的白人身体和他收集的各类clients,难怪映后导演对于观众提出了男主角作为sex worker的各种特权问题没法给予更好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片提供了一个看到创作者/研究者如何自身主动进入边缘社群在precarity中工作的窗口,只是这种entering在真实世界可能要残酷、复杂的多。
      • 故事一般,男主太好看了,演得也很好!来Q&A都没听他说了什么,全程都在看脸,笑起来超可爱的!
      • #Sundance2024#World Cinema Doc-Competition 在思考如何用影像表达「身体为何」或「何谓身体」的主题上,英国这样一个在性别认知和理论探索上如此前沿的国家还是缺乏任何有创见性的见解,因而影片中的人物行动总呈现出难以理解的驱动性:身体写作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吗?不知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传统是否依然影响至今,如果单纯是束缚于道德理念,那建议是看看林白、陈染的作品吧。
      • 算是年末收尾的观影惊喜。“I carve out my existence in the world using words. They are the footsteps I leave in my wake.” 文学与生活总是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一边通过性工作者的身份去汲取写作灵感,一边也在和陌生人的接触中逐渐了解和走进另一个属于Sebastian的世界。Max在这段迷茫却丰富的生活中接触到了这个行业里的酸甜苦辣,也找到了自己对生活、身份与文字创作的归属和认同。
      • 文学生活紧相连,酷儿白男性启灵,与君恋老撰篇章,寻得认同心自怡
      • #SIFF2024#15 大荧幕看实在太美丽🥵 主要是观影气氛 周围坐的都是一对对的gay couple 老年也不少 题材不新鲜 主要是男主长得好看还好会演
      • 男孩想写sex worker小说于是用身体去创作、结果越写越沉迷sex的故事。中途有想浪漫化这一过程,最终仍要面对这个行当的阴暗面。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反向自传体,因为先有写作动机后有事件生活。性不只赋予了创作声音,也塑造了男孩的自我意识。虽然部分段落拍得很闷骚(文青通病?)但导演实现了对性的影像化处理,拍得大胆而细腻。男主真是太迷人了,攻受皆宜的性感尤物啊!色字当头再加一星~
      • 剥削世界,确实养眼。
      • 好无聊的写作理论实践和身体方法探讨,唯一值得影像化的部分也就只有男主了吧。
      • 男主真的很帅。感觉男主是有些恋老,作为mb也不断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还好最后他找到了,至少变得更加自信了。
      • 抛开性别,这个要比女版拍的差多了,演技差一些,看不出多少作家气质一面,而是沉浸在一个饱受心理创伤的状态。
      • 男主像只谨小慎微的小老鼠,不愿聊自己的过去,也无意了解别人的故事,那种闭塞压迫感直接传导到观众身上,也让后面打开心扉听到别人故事的瞬间格外动人,但他刷那张信用卡时就像在玩味一个异物,仿佛站在金钱划定的两个世界边界上。都是背井离乡在大都市打拼的外来人故事,那种孤独、不确定、所背负的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我们是相通的。一直相信BFI选片资助的眼光,尤其在LGBTQ题材上。
      • 真正意义的身体写作,今年圣丹斯尺度最大一部了,几乎等于GV,最终“小说”能出版,还是得按老编辑的最初建议,第一人称
      • (Kanopy;短期内看了三遍依然喜欢,加一星。) 肉体的知识,悲悯的情怀。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escort;性工作既为谋生,亦作为主角切入他人生命的方式。男主角够美,也会演戏。他与他的主顾——大多是形形色色的老男人们——的关系参差有别,见出现实主义深度。细节:Daniel将男主角赶出708房,他回去敲704房门,当然没反应。男主角写的小說裏的人物Jonathan,由Jonathan Hyde飾演。片子唯美而沒有道德教训色彩,也是我喜欢的地方。
      • amzn
      • 1.写作体验实干派。2.男主好可爱。3.像同性恋回忆录版的《女性瘾者》。
      • GV,一上来男主就和一个胖大叔全裸在那做
      • 电影让我想起尼采说过的名句“过危险的生活”,这句话充满了含金量。男妓与作家的双重身份给了男主赤裸又文艺的矛盾气质,也让这个有点“疯魔”创作故事渗透出一层又一层的诱人体验。
      • 用身体去代笔,在性爱中迷失,再找到自己。代笔只是由头,后半部分才是主旨。说到底还是探讨的是性和人和人性三者讲不明白的关系。没有任何期待它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最后果然。不太喜欢片子剪辑,消解了太多的情绪和观感上的愉悦的机会。性爱场面有些机械和重复。电影两星,男主加一星。
      • @Odeon_Bamberg QueerNacht 更愿意将其视为身份政治层面下酷儿自我认同心路历程的隐喻,自由撰稿人/记者、小说作家和性工作者三类身份如何共同影响Max的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友情的呈现很精彩。男主从试图删掉塞巴斯蒂安的存在,到接受,再到从塞巴斯蒂安变身成为Max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认同的路。(离开某地时记得关电脑)(找个好男人真的很重要)
    • 豆瓣 6.4 IMDB 6.8 正片
      Sex
      2024
      爱情片
      挪威

      性梦爱三部曲:性

      Sex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爱》谈的是性,《性》谈的是梦。梦里是某种意义上被压抑的爱。《性》比《爱》更轻盈更(冷)幽默一点。
      • 对于一部探讨潜意识、道德、冲突、自我认知与亲密关系的电影,叙事却始终围绕着对话语权的争夺,言谈看似囊括所有,实则顾左右而言他,很符合人们对于北欧人无性欲却硬要脱光衣服充分摩擦的刻板印象。
      • 2.0
      • “老婆,只喝一杯酒不能叫酒精上瘾”,那…和别的男人背后爽一次是不是也不能叫钙? A男偶然一次被后门,B男多次梦中被大卫鲍伊凝视,引发的关于sex的对话。对白又好笑又引人深思。四个大人的两对couple+超可爱小朋友。北欧家长可以在小孩子面前自由讨论真的太开明了。Panorama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单元。
      • 只有在双方人格健全的关系里人才可以不害怕被对方judge而诚实地表达自己,这样的关系对老中人来说简直是科幻一样的存在。但还是很高兴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关系,让我们可以对人还保有希望和信任,让我们可以相信边界是可以消失的。
      • 哪怕是在本就更为宽松、更愿直视内心的西方,大抵也很难见到两个顺直男会如此坦率而平和,甚或是不无脆弱地深入他们本不会涉猎的性、梦、爱领域,随之顺着枝叶捋到根脉,牵扯出有关性向、出轨标准、婚姻性质、身份认同、身心一致性、欲望、自由、爱、残酷与善意的此消彼长、可能性等等既独立又关联的都市命题。每段对话都像活水一样,清透凌冽,奔涌不息,明明清澈见底,又有弯折错影。这样不见硝烟的唇枪舌战,是人与他人的,更是与自己的,但见他们照看自我,又叫观者观望自身,无意间,如同经历一场指法精准的按摩,该痛的痛,该顺的顺。#爱酷17#2,@ 法文,中文翻译还是欠了些精准。
      • 喜欢!北欧话痨片。“性取向是一种行为而非观念”
      • 最后上价值的时候,台词的话术转变还挺溜。他俩看起来自己很感动,接着向内跟自己和解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把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里,而一旦视角转换成另一半,事情就复杂起来了。
      • 有点与期待中不同 但也不是特别失望 不过看到最后顺直男也不想被性别角色和气质捆绑的时候 也感到不同身份导演诠释“性/别”的角度大不同!
      • 把导演自己构想的对话,平白而甚至不算细腻地拍摄下来,但也缺乏纪录片的不可预知性。
      • 哈哈哈哈哈哈北欧人讲冷笑话太对我胃口了,主打一个什么都能讲,金句连篇。每个人都是主角,看似没讲“性”但全片都在换个花样的去讲去延伸。有宗教有哲学有政治有迷思,还冷不防让你自己去思辨一番。还有极度抓马的转场音乐都怒戳我,对这部片的喜爱真是来得莫名其妙。
      • 开头的建立比较好看,落地窗前仿佛独白的整段对话,角色的倒影与行车被压缩在同个扁平的平面。而后断崖式变得笨拙与无力,越看越不懂这有啥好拍的。1.8
      • 导演在影后连线说,这部电影展现了罕见的两个“直男”(空气引号)剖心交流的内容。这个引号就很有意思,在欲望、家庭、伦理、性之性质等等足可以让观者反观自身的话题外,影片一步一步诱导观众接近这两个主角却从不到达,因此对角色的好奇也带来另一种张力。看的时候就觉得挺像法国电影,果然导演说最喜欢的导演除了斯派克·李,就是侯麦和戈达尔。@北京法文中心,爱酷电影周
      • 我也双标
      • #74th Berlinale Competition# 3/10 无意义的絮语,仅有第一段对话真正驱动了故事的前行。
      • 镜头扫过春日的街头,轻松的音乐,让人有些目眩的镜头语言,让人彻底放松了下来。
      • 关于性学与性身份的康德式对话,北欧人能把性拍成性冷淡也是绝了。里面借医生之口讲了一个轻盈的同志爱情段子,整部电影的精华可能就在那里,剩下的反而因太用力而过犹不及。PS后两部的“爱”已经进了威尼斯,盲猜“梦”要去戛纳~
      • “唯一值得竞争的是善意。”从第一次交谈穿着制服到最后一次穿着泳裤T恤,从紧巴到轻松,从束缚到解脱,心境改变的过程。
      • -
      • 大卫鲍伊与汉娜阿伦特
    • 豆瓣 6.3 IMDB 6.4 正片
      Viet and Nam
      2024
      剧情片
      德国,意大利,新加坡,法国,美国,荷兰,菲律宾,越南

      越和南

      Viet and Na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h50min退,憋了很久不想打扰身边的人,可是实在受不了了。AI大量分析阿彼察邦拍出的电影也不过如此,劳工,偷渡,战争,同性和创伤记忆全部集齐,但元素毫无秩序和感知地罗列在一起,人物也像僵尸一样做着吻戏和哭戏,所有性质的台词都只有一个空洞的语调,好可怜的演员。
      • 4.5
      • 就像礦洞內的鏡頭——身體和鑿礦聲響彼此交疊的節律性似乎就是此電影最好的部分, 而這一部分所能夠產生的效力恰恰是處於作者的編排/劇作的掌控之外的: 在自然聲景中的引爆和關於形體的測量、即時作出回應的動作(如果將這一系列自然的連接、回應之慣性考慮在設計之外的話); 但是在概念先行的整體內作者的直覺能力從來都不允許將這種節律加以維持, 故而呈現為嚴重失衡的分立狀態(這個概念也許本可以進行更綜合化的素材處理)
      • 非常精彩,视听控制力和想象力远超主竞赛很多片子,也很好地把两代越南人的命运结合起来,从头到尾令人惊叹。
      • 可惜主线变成寻找越战亡父的遗骸,越和南的爱情故事变成了副线。但我可太喜欢这个煤矿少年地下爱、同生共死偷渡海的故事了!本片被越南列入禁片,但禁的理由不是同性而是正面暴露。不得不说那个画面真太美了,从未想过煤灰落在肌肤上会如此性感,身下就是一片黝黑发亮的星海...
      • 三星半。这一代东南亚导演深受阿彼察邦和蔡明亮影响,创作风格上甚至更加悠长散文化,但镜头的精准性上显得略欠些火候。越和南的同性爱情像是一种关系上的类比,回溯的则是越战时期越南内部的漂流与疏离。影片有空间可以做得更流畅一些。
      • 挖骨和挖煤是一回事,埋在礦井和埋在歷史灰燼是一回事,在塑料袋裡過河和在集裝箱裡渡海也是一回事。越和南,生和死,埋在煤裡和沈入海裡,都是一回事。有詩意但真的非常非常stereotypical 的東南亞電影,實在看得非常困。
      • 【D+】东南亚风格大杂糅,但内容量完全超出能力范围。西一榔头,东一棒槌,连提炼的一点点情感都因此变得稀薄。
      • #77th Cannes#将优秀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化为隐晦的视听调度,因而不乏存在灵光乍现的场景和镜头设计,文本的复杂性则主要经由对历史、记忆与战争的复沓言说交叠实现,但片段之间难以弥合的罅隙,如同性身份与寻父之旅所产生的微弱连结,很难维系持续的情感流变。影像内部那些无法剔除的前人痕迹,间接淹没了胶片本身捕捉到的粗粝质感以及原初的情动瞬间,踌躇不前后又只得回到情欲与创伤中,徒落得一身忧郁的热带病。
      • 另一种真相是,只有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矿井里,我们的爱才会闪闪发光。一旦走到地面日光之下,它就会变得黯淡稀薄,消失殆尽。唯有永沉大海,才会永生永世。
      • 在历史和个人创伤记忆中 寻爹…
      • #77e Cannes Debussy# 有性,有玄学,有政治,有美丽的摄影,有缓慢的行为和空洞的台词…所以它到底为什么难看,我想就是缺少性张力吧。(外国人对东方玄学的刻板印象又巩固了…
      • 矿难死去的人;战争死去的人;移民死去的人。 埋在地下的骸骨 罪恶 手雷 和记忆 致敬所有无辜的生命
      • 矿洞是郭嘉的皮燕
      • #29thBIFF# 可能是上一部补觉了,这一部倒还蛮精神,虽然也完全能预料到是个很闷的片子。表面上似乎在讲同志线,其实更多地还是在讲越战伤痕、个体漂泊、自我放逐这一类的主题,独特性下包裹的是某种共通性。我对这类片子实在不太能吃得下,不讨厌,但也很难喜欢,感觉这类风格也是一种“批量制造”了,这世上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阿彼察邦mix蔡明亮”们。
      • 前半段其实还不错,感情淡淡的晕染的很好,但后半段真的想骂人。
      • 4.5张明归拥有很多的想法和态度,这部电影也变得如此地概念化,人物和行为是符号化的,镜头是固定和疏离的,当镜头开始移动的时候,往往环境开始成为不确定的存在,因为空间并未扩展,观众看到的了包裹和禁锢人物的塑料袋、矿井、集装箱、镜子、门、洞和边界,分裂的意象隐喻着这个国家,南与北、两种颜色的国旗和统一颜色的国旗,挖掘是驱动力,但真相真的重要吗?历史在绑架着还活着的人,他们还活在无法释怀的记忆之中,压抑的现实之下逃离的愿望,但水是摧毁的力量是死亡的影射,骨架后面是宿命的人生,爱只是隐藏在黑暗中的一点救赎,“太黑了,什么也看不到”,拯救不可能到来,犹如那个不在场的“父亲”,他如幽灵般的找不到家,确实许多阿彼查邦的痕迹,但完成度已经足够出色了,观众在黑与光的刺激下最终和主人公明白其实这两个世界是一样的
      • 🥹😭
      • 有一些非常精彩的影像,比如开头结尾,比如掏耳朵段落。有些潘礼德式的木偶戏不太奏效,而且作为拍过越南语短片的人来说,这里面的念白显然有点做作。
      • 电影的核心正是在标题中的“和”,即串联两端的媒介。一类来自灵与梦,借此往前回溯历史的远端,连接起此刻与战场的创伤;另一类从时下去往将来,现代性非常简单奏效地转译为了一种材质:塑料,覆盖在地板,隔绝尘土;吹鼓成气囊,越过边界摆脱故土。越与南本身则只充当串接的两端,相互靠拢又无法融汇。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loma2gm@gmail.com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