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爽感战斗场面的战争题材影片,主要目的就是把人放在影院里感受战争的混乱,一切视听只服务于此。本片以大型男凝现场开篇,动感十足,瞬间切到极其安静的行动中,然后持续了近30分钟的静默戏,紧接着用极致的响动打破这份宁静,把观众代入战斗场景中,一直到结尾。我佩服导演,不只是还原战争的真实感把观众代入战争中,而是想尽办法折磨观众的视听来达到让观众感受战争慌乱与残酷,比如对讲机里的声音拉升来骚扰观众的耳膜,装甲车内听到子弹打铁的环绕声等等。其实影片拍的尽量保持客观,比如房屋爆炸时伊拉克一家人的眼神,以及收尾后走到街上的伊拉克反抗组织成员们,没什么对错,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只是影片结尾的真人花絮毁了这种客观,这个欢乐的氛围一出来,就仿佛在赞颂美军大家庭不抛弃不放弃了。加兰导演不拍科幻,变成军迷…… |
|
一部类似《黑鹰坠落》式的战争恐怖片。除去开头与结尾,90分钟的片长几乎就是对于这场遭遇战的实时还原再现,以出色的声音设计最大程度上给予观众战斗混乱的临场感,没有任何其他拖泥带水的“人物介绍”、“来龙去脉”。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的解读空间都被交给了观众,但片尾的原型人物的素材不免还是会让人觉得是如《黑鹰坠落》一般的anti-war/pro-veteran作品 |
|
终于没有继续用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或者雄性意淫的视角拍战争了。战争就是暴虐的,它让人开肠破肚身首异处,腿被炸得稀巴烂;它也是因为痛而无法停止的嚎叫和用光的吗啡。但这一切最终化作女人撕心裂肺的一句”why?”的质问。这都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谁能回答。看的时候想到柴记者最近的两期节目。 |
|
影片本身有很明显的反战、去英雄化的意图,和有些评论提到的一样,因为影片出色的声音设计,看完很难不对战争ptsd。但这样让电影近乎痴迷地重现老兵眼中的真实(就是为什么这段故事又是以老兵视角叙述?如果关于这个事件只能有一个视角被搬上大荧幕,为什么又是这位美国老兵?)以及最后的大段对电影中出现的真实个人的致敬显得意义不明。 |
|
没劲。看到有友邻评价为战争的去浪漫化重现,我反而觉得是对情绪的浪漫重现。就单一场景记录人的恐惧痛苦绝望,跟对着伤员脸上拍两个小时得到的效果无异 |
|
特地在英皇看了IMAX版,沉浸感拉满,比《美国内战》距离更近地贴近现场,几乎跟同程跟拍没区别。前面大半个小时完全无配乐,只剩士兵们在屋里沟通观察,但你会觉得每一分钟都可能有突击发生,然后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嘭地一声就来了。最令人难受的是,过往的片子里如果是重伤镜头可能就会只给那么一下,但这一部伤兵痛苦的叫声是电影的配乐的程度,后来的无线电声,伤兵叫声,枪声成为大部分背景音,令整部戏的真实感进一步提升。虽说真实感max但这也是全片最值得看的部分,原以为平民的why why why会是一次叩问,但最后依然是歌颂战争英雄而不是反战的落点实在无法称之为佳作。 |
|
很久没有看得如此沉浸式的电影了。应该是做到战争电影的极致了。对veteran同事又敬畏一分。
世界和平。@AMC |
|
不辱其名,War never changes. Officer现场崩溃的时候就体现出SEAL的素质了 |
|
你要是说这部电影达没达到它的目的 达到了 光是看完就ptsd了 但是我不会推荐给任何人 无意义地施加痛苦 就像伊拉克入侵战争本身一样 唯一的好处是只有一个半小时 但是这一个半小时也很难熬 |
|
以低成本實現的小格局臨場感。比片中血腥場面更具有觀影挑戰性的是作為背景樂貫穿大部份時間的慘叫與通訊聲,以及實時電影式時空建構帶來的壓迫。室內空間以主角的姿態目送侵入者留下濃煙和一地血污落荒而逃後,才迎來它原本的主人。最臨場的體驗帶來最私人的問題:這樣的戰場,你真的想去嗎? |
|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过最优秀的A24的作品,仅凭对话跟画面调度就完全让我身临其境了一把身处战场的危险体验。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每一秒都包裹了紧绷与肃杀的味道,中后段着力烘托了战场的无序混乱,让人相信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绝大多数好莱坞故事片里的战场有多么fictional。以威尔保尔特为首的演员班底表演十分准确,确保了观众体验的逼真,也同时无声倒逼观众重新思考无效战争的意义。 |
|
年度十佳,但对结尾花絮的立场有保留意见。90分钟无配乐纯靠视听技巧,加兰再一次证明自己是当代最会拍惊悚片的导演。科幻政治公路战争,任一类型混搭依然能轻松拿捏观众,IMAX厅更是能放大这种精心经营的沉浸效果。很不希望他就此放下导筒,有原创能力的类型片作者在好莱坞堪比濒危物种,少一个是一个了。 |
|
很多事情可以三缄其口,唯独对战争的立场不可以。无论是犬儒主义式喟叹——战争就是这样的——还是人本主义式悲鸣——战争不该是这样,只有选好一边才能有连贯的审美呈现。对时间流速的严重失控、大乱阵脚的景别选择、意欲雨露均沾实则皆成手中流沙的群像刻画都让人很着急加兰到底是要冷纪录还是要热叙事。而一旦提炼不出来他的立场,奇观就会很危险。如果说在鲍德里亚的眼里《现代启示录》是越战的延伸乃至是其本身,《战·役》与伊拉克战争的关系同理可证。 |
|
有一点是超越其他战争片的真实。就是双方大量互射,却鲜有中弹镜头刻画。此外,想起一部车臣战争电影《炼狱》,那个刻画更残酷。 |
|
@ 康怡 Dolby Atmos惨叫ASMR |
|
仿佛亲身直面见证了一场近90分钟的战役,仿佛这么多年第一次如此身临其境地沉浸在真实的伊拉克战争作战场景中——原来战争,是这样的啊!开膛破肚,残肢遍地。小切口,大场面,众小生表演扎实。开场果真大型男凝现场,梦回《某种物质》,振奋士气!太解压了!直女都瞬间看得提神振奋!和《美国内战》一脉相承的声音设计并更上一层楼,由模仿半失聪的浑浊声效扭转为撕心裂肺、惨绝人寰的嚎叫如裂帛般划破片刻静寂,如尖刀扎戳人心,堪比婴儿爆发出呱呱坠地的啼哭!炸弹爆炸后土黄烟雾弥漫至遮天蔽日,战争片俨成恐怖片般氤氲着末日气息。谢幕中提味的片尾曲搭配出现蒙上马赛克的原型人物很是讽刺,尔后绵延的梦呓缭绕。[刚好时隔一年再临我舒适的天堂澳门葡京人英皇IMAX激光二代12声道影院,上次《美国内战》首映日只得10人,今次只有4人!] |
|
之前有人表态“男人比女人更应该享受社会福利,因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都是男性”,看完我只觉得这些军人又何尝不是受害者,斥责发动战争的人吧,真的。 |
|
很真实。其他的战争片都是一枪一个准,然后没人害怕都是往前冲。这个片子把士兵的心理描写得很不错。 |
|
出乎意料的拍摄手法 没有什么人物刻画 更多的是一群人的群体像 正片显得非常真实(尤其是推出去伊拉克的人当作先锋)非常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了战争的残酷 (不过有一说一 开始的半个小时给我看睡着了) |
|
伊拉克沉浸式战争切片。 |
|
现在这是我的战争片top 1了 |
|
IMAX@K11 沉浸式体验。全是干货。 |
|
小布什可真该死啊 |
|
很长时间以来看过最纯粹最直接的战争电影,真实得可怕,一个多小时,突突突的枪声,伤员撕心裂肺的嚎叫,和无线电里密集的指令没断过,时不时穿插着暂时性失聪带来的嗡嗡声,太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每个士兵的恐惧和绝望。最后当所有美军士兵都狼狈撤走,被占据房子的主人怯怯地走出来环顾被扫荡的房子,躲在四周埋伏的伊拉克民兵也纷纷走到街上,死一般的安静蔓延在整条被烟雾笼罩的街上,谁也没有赢,这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
|
临场感,声音设计极佳。但是表达有点拧巴,过程都在批判,但是结尾花絮又在歌颂?不懂 |
|
一场战争残酷实录的时光的雕琢,切口非常小,仅聚焦到了一处看似并不起眼的小据点与救援。这种不起眼对于夜里被美军惊醒占领房屋的平民,可是巨大的恐惧,摧毁了他们的家园,造成巨大的伤痛。当这个美军小分队被圣战打得团团转,恐惧、剧痛、麻木、稳定局势、等待救援。最后他们落荒而逃,那个平民母亲对着撤退的他们大喊「Why!?」,这才恍然大悟,战争不就是这样一个个的「不起眼」组成的吗?战争之下无小事。而战争的原因呢?只不过是当局者的相斗,吃苦的百姓只想捍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会懂为什么。其实那些士兵,又有多少知道「为什么」呢。做好见证者,铭记人类犯下的罪行吧。# K11 Art House IMAX |
|
年度最佳战争片预定,被再现了的那两个小时的记忆。记忆里有很多冗淡,为战友注射却扎到自己的那根morphine,和不断被路过战友踢到的那条腐烂的腿,极大的创伤之下的那些微小细节啊才是宝藏呢。 |
|
准四星
A24这次是真的没诈骗,打枪场景不少,个人认为应该是A24第一次拍这么大尺度的战争片,跟之前美国内战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美国内战偏想象一点,而战争偏真实一点,基本上你能感觉到那种极度压抑感是很爆棚的 |
|
这部片子里能看到的只有纯粹的战争,最纯粹的战争,没有美化,没有丑化,没有英雄,没有恶棍,只有真实,它只负责叙述这一次美国海豹突击队小队在伊拉克的逃离行动,批判什么的都留给了观众。上一次看到这样的还是黑鹰坠落 |
|
没有目标,没有铺垫,没有完结 |
|
短小精悍,拳拳到肉 |
|
逼真的去浪漫化的战争重现 |
|
摒弃了宏大叙事与英雄光环,没有煽情与渲染,只将镜头对准赤裸的真相——血肉横飞、惊惧压抑、命悬一线。炸裂声中,肢体断裂的沉默与惨叫交织;尘土未落,战士的眼神已定格成信念。
很久没看战争纪实题材,这部影片以冷峻笔触直抵战争的核心。基于真实事件,一支海豹突击队在孤立无援的前线哨所,面对敌军重围,展开了一场注定被历史忽略的抵抗。
这是人类经验的裂痕。它把你逼入火线,逼你直视战场的混乱与撕扯。战争没有浪漫,只有代价。希望世界和平,希望这份经历无人再有。 |
|
音效相当好。整部电影平滑地滑过我的脑子,留下呻吟和爆炸声。 |
|
Alex Garland继“Civil War”后冲击战争领域,似乎把美国内战缺少大场面的遗憾小小的弥补了一下,真实还原了战场的残酷和狼狈。缺点是想复制黑鹰坠落的成功,却依然浅尝辄止,由此可见嘉兰的电影更注重感官刺激。 |
|
@ BFI IMAX
4
第一场戏便定下放大听觉感官的基础,以此在后续寻求一种对客观事件的主观感受还原。双层住宅作为全片的单一地理场景,在本地居民与敌人的视角下自然地构成了被美军侵略的国家的提喻。与其说“没有立场的沉浸式还原”不如说是呈现“多视角多立场下的分裂与均衡”:遇袭小队的恐惧惶然与支援小队的“乐在其中”;美军离去后尘埃落定的宁静本可作为坚定反战的落点,其后却迅速衔接“调性积极”的原型人物素材作为收尾,将可能的倾向重新拉回了中线 |
|
克制 纪实 大兵们演的真像这么一回事 charles melton和will poulter上大分 |
|
感覺還是更偏征兵廣告,某人老公kit connor像是同性戀專攻版特技角色就這樣臉紅立牌式地擺在那裡,反正受傷到最後死的也不是戰爭群英,只是講著不想出去但還是被推到前線的本地僱傭兵和why why why的無辜平民業主,本來中段那些全景式的展現還是有一點觸動的,不可避免會讓人想起一些諸如討論時“啊那參軍就是比做平民要不容易被割一點”的階級選擇,但都完全淹沒在結尾的那種紀念式MV的家國情懷裡——儘管根本沒有回答why,可以說這樣就很記錄真實殘酷,但也不免讓表達過於失焦。 |
|
真实好残忍,不敢再看一次,战争无赢家。 |
|
真正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 |
|
8/10。可能因为是二作+联合执导的缘故吧,一部原始的、带有某种幽闭恐惧症感受但没有加兰剧作家气质的电影。在很快的士兵们观看一段mv的开头后,电影开始得非常平静(对应故事里士兵们漫长的监视和等待→战争的另一面),但这种虚假的安全感逐渐被不被承认的焦虑感所取代。当第一次撤离失败士兵们退回房内后,偪仄的空间本身搭配长镜头就在画幅上压迫着角色,加兰拿手的音效在没有soundtrack的情况下更会给人一种超现实的错觉 |
|
6.5/10 有些过誉了,本以为会看到一部当今的《现代启示录》,但个人感觉甚至不如加兰前作《美国内战》。截取一场战役,从一个细微的切面入手。前三分之一是由各种景别的零散短镜头呈现的建立叙事的大篇幅文戏,后三分之二则是用战争的残酷与惨烈震撼与冲击观众,甚至可以说轰炸观众。然而影片的批判性却是力度不足的,且常消解在硬核军事枪战的展现中,仅有开头一闪而过的美国大兵们的心不在焉和片中两队士兵间的“内讧”较为深刻;甚至就连结尾亦让影片对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的态度落入暧昧不明的境地@香港K11 Art House IMAX激光廳 |
|
想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这样的场景只是沧海一栗每日重复地上演,很难受。听到soldiers因为疼一直的尖叫和要吗啡的样子,总是恍惚中看到女人分娩时的哀嚎和恳求无痛的样子。如果这个世界都是女人领导的,是不是不会变成这样。 |
|
k11imax |
|
就算一身紫装碰到土砲也一样。打仗真的是很荒唐的事,但愿不要落到任何人身上……(高频耳鸣患者观影90分钟后症状得到缓解) |
|
06年的伊/拉克土房子建筑质量未免太高,轰炸机炸不烂重机枪打不碎。 被炸死的中东裔士兵的残壳,成了土房子前的残酷战场“锚点” 。 |
|
看IMAX的临场感拉满了!很爽,也很残忍,感觉自己就站在战场中间,结尾处那个伊拉克家庭哭喊了一句why,大兵只能眼神逃避外加说对不起,真是毫无意义的战争 |
|
@葡京人英皇IMAX激光。7/10. 某种写实复现,大部分后现代的所谓“军事行动”可能都如此,拍出了一种 military bullshit job的感觉。 |
|
最没有噱头的一集。这就是一场战争的真实切片,恐惧无助的平民,无辜受伤不知所措的海豹突击队成员,为了让人自保强行充当炮灰的伊拉克士兵,以及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飞来的炸弹和一个个血肉模糊的活人,这一切都是战争的真实模样。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主角光环般的刺激和酣畅淋漓的杀敌,最激烈的音乐声反而只在开头的健美操片段中,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绝望和嗡嗡作响的哀嚎,恐怖的枪声和不知从何而来的流弹足够响彻一切。哪怕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平心而论并不算出彩,简单到可以一句话讲完,但在这种主打真实性的片子当中,故事显然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只需要让人意识到一点:战争并不好玩,这样的目的便已达成了。 |
|
恰巧前一天看了日本战时拍的《五个侦察兵》,与这片主题其实非常相似,这样看这片在letterboxd上被骂propaganda film也不意外 |